|
中国春节习俗
|
春节是中国最重要、最盛大的民间传统节日,海外华侨华人也很重视这个节日。关于春节,你还知道有哪些习俗呢?
备年货 备年货是是中国大众(不论是南方还是北方)过年共有的习俗,因地域差别,置办的年货有不同,但是年前置办年货的喜悦心情是一样的。 年货,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满足过年吃喝穿玩用的东西。 过年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,年货的置办显得尤为重要。以前,人们生活并不富裕,因此会在年前置办节日所需的食物、用品,有的地方会杀猪宰羊,有的要购买平时不常吃到的比如价格昂贵的食材,或者是应时应景的东西,比如新衣服、鞭炮、春联,也有走亲访友需要的礼物等。对于不同的人,对年货有着不同的定义。
贴春联 贴福字 春联,俗称门对子。每年春节,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的春联,更增添了喜庆气氛。春联的红色代表了喜庆,春联的文字表达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的祝愿,贴上春联就是为了渲染过年的热闹气氛,也为了抵挡年兽的袭击。 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。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。上面写上“神荼”,“郁垒”二神名,以驱鬼避邪。 在贴春联的时候,也会在大门上贴福字,福字会倒着贴,表示“福到了”,期待来年吉祥如意,表达对福运、福气、幸福的向往和追求。
剪窗花 贴窗花是古老的传统节日习俗,新春佳节时,中国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。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,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,集装饰性、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。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,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,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,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"窗花"。 窗花的内容丰富、题材广泛。因窗花的购买者多为农民,窗花还有神话传说、戏曲故事等题材。另外,花鸟虫鱼及十二生肖等形象亦十分常见。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、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,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、喜气洋洋。
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“团圆饭”、“合家欢”、“分岁酒”、“守岁酒”、“辞岁酒”,是除夕(每年最后一天)的大餐。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,一家相聚,共进晚餐,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,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。家家户户阖家团圆,一家人围坐大餐,其乐融融,告别过去,表达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。 年夜饭家人的团聚往往令长者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,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,一家大小共叙天伦,何等幸福。年轻一辈,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。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,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,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,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。在北方,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好。
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后,家里的长辈要给儿女压岁钱,以祝福晚辈平安度岁。 压岁钱,又称“压胜钱”、“押岁钱”、“守岁钱”等,是年俗的节物之一。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。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,所以用压岁钱压胜驱邪,帮助小孩平安过年,祝愿小儿在新的一年健康吉利。 不过,最早的压岁钱的“钱”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,而是专门铸成钱币的吉利品或避邪品,是小儿身上带的护身符。因为“祟”与岁谐音,所以压岁钱有“厌胜鬼祟”的巫术作用。 宋代以来,人们用现实流通钱币作为压岁钱,明清时代广泛流行。明清时代的压岁钱,由长辈用红线将铜钱串起来,吃过年夜饭后直接给予晚辈,或者在晚辈睡下后放置在床脚或枕边。如果贪睡的小孩已入梦乡,长辈则要留一份,压在其枕边底下。第二天早上,孩子起床后从枕下翻出,一番惊喜。 使用钞票后,家长们则喜欢选用号码相连(相联)的新钞票,因为“联”与“连”谐音,预兆后代“连连发财”、“连连高生”。 不论压岁钱采用何种形式,压岁钱都是喜庆的贺岁之礼,也是长辈给予晚辈以保护的力量。
守岁 守岁就是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完年夜饭,然后点起家里的蜡烛或油灯,围坐在暖炉旁一起闲聊等待新年的来临,一起通宵守岁,一起除旧迎新,一起把就不好的东西送走,一起迎接美好的未来。 这个习俗的来历,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: 太古时期,有一种凶猛的怪兽,散居在深山密林中,人们管它们叫“年”。它的形貌狰狞,生性凶残,专食飞禽走兽、鳞介虫豸,一天换一种口味,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,让人谈“年”色变。后来,人们慢慢掌握了“年”的活动规律,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,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,等到鸡鸣破晓,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。 算准了“年”肆虐的日期,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,称作“年关”,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:每到这一天晚上,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,熄火净灶,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,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,躲在屋里吃“年夜饭”,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,所以置办得很丰盛,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,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,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,平安地度过这一夜,吃过晚饭后,谁都不敢睡觉,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。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。
红包 发红包是农历新年的传统习俗,长辈、德高望重者要将礼物装在红色的、漂亮的封套中派发给亲朋好友,这被为“吉利红包”(俗称“红包”)。未成年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也是被放入红包中。派的是红包,送上的是祝福,寓意新的一年好运连连。
放鞭炮 放鞭炮这点在春节过年期间每天都要燃放,以哔哔啪啪的声音迎接新年的到来,惊吓走不好的事物,而且放鞭炮能够创造出喜悦的气氛,让我们的年过得更有趣味。
拜年/贺年 拜年/贺年是春节期间人们辞旧迎新、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。 古时有拜年和贺年之分:拜年是向长辈叩岁;贺年是平辈相互道贺。拜年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,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、祝贺新年如意、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。同辈亲友,也要施礼道贺。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。初一早晨,晚辈起床后,要先向长辈拜年,祝福长辈健康长寿,万事如意。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"红包"分给晚辈。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,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,互道"恭喜发财"、"四季如意"、"新年快乐"等吉祥话语,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。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