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李嘉诚出手港口,从来就不是“在商言商”
|
围绕着香港长江和记实业(下文简称“长和”)向贝莱德出售全球港口的事件,舆情愈演愈烈,此时出现了一种观点,觉得提倡“铁骨铮铮”是拿棍子打人,企业经营自有其规律,应当“在商言商”,不要将正常的商业行为泛政治化。 这几天我已经看到一系列论证“铁骨铮铮”与“在商言商”关系的文章,我想先从“在商言商”开始说起,借着长和自己多年来的开口,看看这笔交易真的符合“在商言商”吗? 出售本就违反了“在商言商” 这些天论证“在商言商”的文章很多,可是很遗憾,除了一小部分引用了长和零星财务数据以外,绝大多数居然对此绕道而行,更不用说结合长和近年的业绩报告与投资者大会信息发布,去完整复盘长和对自家港运业务的理解。 既然是“在商言商”,怎能不先看看这个“商”一直以来是怎么“言”的呢? 如果按长和所说,此次交易是公司全球业务重组的一部分,是一场“纯商业行为”。那么,如此重大的重组,之前是应该有蛛丝马迹的。不说近年全球港口的“买买买”,当年曾奠定长和如今港运业务、以及李老先生“超人”之名的和记黄埔收购案,又曾经历过怎样的一番曲折。 然而,这次,我们没有看到类似的迹象,仿佛真是一场从天而降的并购。 在长和公司官网简介与历年年报上,始终在强调自己是全球港运业务的领导者,自豪之情溢于言表。即使客观现实是随着同业竞争加剧与竞争对手收并购,导致长和在港运业务的规模上排名跌出全球前十,但这只是相对规模的缩小,公司港运业务的效益依然是稳步增长的,尤其是新出炉的2024年业绩报告,势头之良好是近年之最。用长和自己在过往年报中的评价是:“港口部门之贡献稳定。” 以十年周期去统计长和港运业务,其收入、效益占集团比重(左图),以及泊位数、吞吐量(右图)都呈现稳中有升的态势。图片来源:根据长和近十年年报自制 即使在2022-2023年面对疫情干扰和市场需求下滑影响,长和吞吐量出阶段性下滑(如上图),引发一部分投资者疑虑时,长和也没有表现出任何放弃港运业务的姿态,它在2023年主动解释了业务增长承压的原因,并给出了货运量有望回升的乐观预期。 李泽钜先生在连续两年的投资者会议上对此都有过细致的阐述,在2023年他指出长和自己的港口营运“算是挺好的”,虽然吞吐量下跌了,但是“货柜码头的箱停在码头时间长了,仓的租也上升了”,整体增长依然能够保障,且未来还将在墨西哥、埃及、泰国等新兴市场每年稳定释放5%的产能,不同港口的服务还能相辅相成,“物流物业都会增加贡献”。
|
|